又是一年记者节,朋友圈没有铺天盖地的祝福,只有零星几条关于行业变迁的感慨。作为煤矿一线的通讯员,我总愿意在这一天“冒充”真正的记者,与那些曾激荡过内心的文字、故事和人,来一场跨越时光的重逢。时过境迁,一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感触,像回旋镖般击中了此刻的我。关于人生里的躁动与孤寂、苦涩与坚韧、通透与成长……透过多年采访撕开了现实一角,我似乎提前窥见了许多人命运的轮廓,也更加坚定了手中这支笔的重量。
回望这些年与文字相伴的日子,我写下了上百篇小人物的故事。他们如井下的煤尘般普通,在人群中毫不起眼,却又像矿区的山岩般独特,各自承载着不为人知的重量。我曾坐在矽肺病人的陋室里,听他们讲述井下岁月的艰辛与病痛缠身的无奈,每一声咳嗽都像叩击在心灵上的重锤;我曾采访过工伤后重新振作的青年,看他用残缺的手掌撑起家庭的天,眼里的倔强比阳光更耀眼;我曾与一线矿工深入千米井下,在幽暗的巷道里感受与煤层较劲的坚守,汗水浸透工装的模样,是最动人的生命图景;我也曾与奉献一生的退休长者促膝长谈,他们的皱纹里刻满了煤炭事业的兴衰,话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。
书写这些故事的过程,像是一场自我剖白与重塑。我将自己一点一点打开,带着敬畏与共情,小心翼翼地走进他们的世界,再循着他们的感知与梦境,将那些散落的片段细细合拢、勾勒。文字让我收获了许多陌生人的信任与认可,也让我倾听到了各式各样关于生命的答案——有扎根心底的亲情爱情,有维系秩序的规则边界,有不饶人的残酷时间,更有生生不息的辽阔生命。
从聚焦个体的小人物故事,到尝试撰写特稿,我的笔锋掠过个体的沉重与欢笑、挣扎与坚韧,也试图追问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因果与强弱、规则与利益。这些文字或许微不足道,却都是时代的隐喻,时刻提醒着我:真实的世界从来不像表面那般风平浪静。暴戾、愤怒、对立,这些情绪有时会成为困住人心的枷锁,但更多时候,我看到的是普通人在困境中彼此扶持的温暖,是在磨难中永不言弃的韧劲。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经历着独有的苦与乐,而我的幸运,就是能成为这些故事的倾听者与记录者。
最近这段时间,我迟迟没有动笔,总以煤矿工作繁忙为由,实则是内心多了几分彷徨与懈怠。井下的工作琐碎而辛劳,升井后的疲惫常常让人只想放空,那些曾跃动在笔尖的灵感,似乎也被煤尘覆盖,变得黯淡无光。直到记者节临近,翻看从前的稿件,那些采访过的面孔、听过的故事突然变得清晰,才惊觉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,把写作这件最热爱的事,弄丢在忙碌的借口里。
常常有人问我,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执着于书写真实是否还有意义?我想答案就藏在那些收到的反馈里:有人说我的文章让他想起了远方的父亲,有人说某个故事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。对写作者而言,哪怕只有一句话,能给同频的人带去一丝疗愈或温暖,这份书写便有了沉甸甸的价值。
(作者单位:西山煤电镇城底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