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8点,霍州煤电金能煤业的头灯房里,刚下夜班的综采队皮带司机武凯华摘下落满煤灰的安全帽,眼睛对着智能充电柜的识别区轻轻一瞥。“滴——”,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,柜门稳稳弹开。他熟练地将矿灯嵌入充电槽,彩屏上立即跳出“充电电压DC5.5V,预计充满时间2小时15分”的实时数据。摸着柜门,武凯华忍不住笑了:“以前忘带钥匙,光找备用钥匙就得耽误5分钟,现在‘刷个眼’就行,再也不用为这点小事犯愁了。”
这细微的变化,源于金能煤业智能矿山建设中对“小事”的关注——作为矿工井下作业的“眼睛”,矿灯的领用、充电效率,直接关系着职工的井下安全与作业体验。此前,该公司头灯房沿用传统钥匙开门充电柜,600多盏矿灯对应600把钥匙,“麻烦事”几乎天天上演:矿工们总把钥匙穿在腰带扣上、放在兜里,时不时就找不到钥匙。一次通风队瓦检工陈宁下井前翻遍工服口袋、工具箱都找不到钥匙,最后还是管理员找来备用钥匙才解决了问题,耽误了下井;中班高峰期,不同队伍人员在头灯房领灯,有人下井、有人出井,十分拥堵;更让人心慌的是,偶尔会遇到“充了一晚上却没满电”的情况,矿工入井后总怕灯突然没电……
“矿工的‘小事’,就是我们的‘大事’。”金能煤业机电矿长曹云川说。前不久,该公司应矿工们的呼声对头灯房进行智能化改造,投用600个独立智能充电柜,钥匙开门变为虹膜识脸,人工登记变为数据跑路,再也不会有“电量焦虑”,头灯房里的“堵点”一个个被打通。

这些智能充电柜的智慧,全藏在矿工能摸到、感受到的细节里。矿灯本身比老式款体积小了1/3、重量轻了200克,掘进三队班组长马旭峰说:“以前戴灯下井8小时,矿灯拽得脖子都酸,现在就轻松了许多。”更贴心的是搭载AI芯片的虹膜识别技术——哪怕矿工脸上沾着煤灰、汗水,系统也能在0.3秒内精准识别。对矿工来说,“安全感”更来自充电环节的升级。智能充电控制算法让充电效率提升到90%以上,一旦矿灯出现虚接、接触不良等问题,蜂鸣器会立即报警,避免“带病下井”。
智能改造不仅暖了矿工,也让管理“松了绑”。负责头灯房管理的井上维运队女工董芳芳,现在每天不用再抱着登记本核对数据,以前统计600盏灯的领用记录,得花近1个小时。现在鼠标一点,谁什么时候领的灯、充了多久电,后台看得清清楚楚。更关键的是,系统能自动识别超时长工作人员。当看到后台突然预警“维护队徐苏亮领用矿灯超8小时未归还”,董芳芳立即联系调度室,发现徐苏亮因处理设备故障忘了时间,便及时提醒他升井,避免了超时长作业风险。“以前是‘人盯人’,现在是‘数智化’监管,既省心又安全。”
如今再走进金能煤业的头灯房,听不到以往的嘈杂声,矿工们有序地“刷眼”取灯、还灯,整个过程不到10秒。“我们总觉得煤矿工人就是‘苦脏累’,现在这些智能设备让我们工作得更体面、更安全。”武凯华满足地说。小小的充电柜,装载了矿工的幸福感,更体现了金能煤业对职工的温情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