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8日
第26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
作为开元官方网页版的新闻工作者
我们用镜头定格他人的瞬间
用笔触书写企业的故事
我们记录着
矿井里的坚守、车间里的拼搏
见证着企业发展的动人细节
今天,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
我们把“C位”留给自己
讲讲采访中那些难忘的经历
说说藏在镜头与文字背后的
坚守与感动
↓↓↓
开元官方网页版新闻中心 王煜

记得那年在西山煤电古交电厂采访时,屋外寒风凛冽,厂区内却热火朝天。沿着检修通道一路向上,在每一层平台上都能看到检修师傅们忙碌的身影。在位于三楼平台的高压加热器旁,我见到了李师傅。他正专注于一项精细活儿——逐一探测设备内部的6300个孔位。加热器内部空间狭窄得连常人舒展身体都困难,他只能全程屈膝蹲着作业,在昏暗的环境中借着微光,凝神排查每一处潜在隐患。当被问及是否辛苦时,李师傅随手一抹额头渗出的汗珠,语气朴实却掷地有声:“老百姓家里的温度可耽误不得。”采访归来,李师傅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心中。我愈发笃定,作为记者,唯有沉下心、俯下身,贴近每一个奋斗的身影,倾听每一段滚烫的故事,才能捕捉最真切的生活,让报道直抵人心。
开元官方网页版新闻中心 武玲

每一篇有温度、有力量的新闻稿件,都凝结着编辑对事实的坚守、对读者的负责。编辑的价值,更体现在对新闻作品挖内核、提灵魂。今年3月份,我在投稿平台上看到一篇基层单位来稿,标题平淡、内容直白。但在逐字逐句通读中,我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——应用 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”。我认识到,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,而是职工从“凭经验检修”到“靠科技护航”的转变,更是集团公司“四个目标”要求的鲜活实践。于是,我重新梳理稿件,果断剥离原有稿件中零散、冗长的表述,把“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检修效率,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保障”作为核心,重新调整了内容结构,让这篇原本普通的稿件,逻辑连贯,重点突出,有了“灵魂”。我要继续带着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文字,带着真诚之心挖掘每一个故事,用新闻的力量,讲好新时代的开元官方网页版故事。
西山煤电新闻中心 李倩

回想起新闻工作中最难忘的一件事,要数在官地矿井口餐厅抓拍的这一幕。凌晨四五点,城市尚在沉睡,矿嫂们已在井口餐厅忙活,把葱花饼烙得金黄酥脆,小米粥熬得热气腾腾。一位年轻矿嫂的丈夫刚升井,满身煤尘走进餐厅,矿工脸上煤尘未洗,眼神疲惫却嘴角上扬,两人四目相对满是温情。我握着相机的手微颤,赶紧按下快门。矿嫂紧攥丈夫的手,仿佛驱散了八百米井下的湿冷。这朴实的陪伴,是最平凡的浪漫!矿工常说最盼两盏灯——井下的矿灯与家里的夜灯。这张照片让我明白,我们记录的不只是新闻,更是乌金里的火星,是矿嫂把牵挂揉进面团的年复一年。又逢记者节,端详照片我更坚信:脚下沾着多少泥土,笔尖才能绽出多少真情。
西山煤电杜儿坪矿党委宣传部 张和钰

七月连雨天,接到新华地面瓦斯抽放泵站拍摄任务后,我先仔细检查好设备。现场泥泞不堪,每走一步都深陷其中。脚下打滑时,我第一反应是把设备紧紧护在怀里。拍摄的空间狭小,我踮脚站在角落,左右手同时操作着相机和摄像机两台设备,雨水溅到镜头就用袖口擦。正专注时,项目组老师傅递来雨衣:“记者同志,别冻着,别淋坏设备!”我用雨衣裹紧设备,继续在泥水中记录。返程时鞋子灌满了泥浆,沉重得像灌了铅。但翻看相机里42张清晰的照片,听着摄像机里真实的雨声,突然觉得这场雨、这身泥都是最温暖的纪念。十六年记者生涯,本就在风雨中记录真实、在泥泞里传递温暖。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讲好现场故事,而这些不经意的善意,正是支撑我始终向前的力量。
汾西矿业高阳矿党委宣传部 李晓琼

10月9日凌晨4点半,一阵电话声划破寂静:“晓琼,供应科涵洞口积水,后勤系统5点抽排,能来记录吗?”我挂了电话抓起相机就冲了出去。车子在积水中艰难前行,最后一段路被淹,我脱下鞋蹚着冷水走,脚底被石子硌得生疼。到现场时,雨中全是晃动的人影,五十多岁的老党员田清晓浑身湿透,见我就劝:“这么大的雨,快回去!”我护紧相机说:“你们都在,我得记录下来。”老田率先蹚水,其他人紧随其后,抽水泵轰鸣,有人清杂物、有人设警示,大家争分夺秒疏通通道。我在泥水里调整焦距,镜头模糊就擦一擦,赶紧按快门。后来这张照片刊登在《中国煤炭报》上,我才真正明白:有些现场必须奔赴,有些坚守值得被看见。
霍州煤电木瓜矿宣传部 王晓玲

回望过去一年,最刻骨铭心的是制作专题片《走进木瓜》。当时任务急,我和同事们开启了“连轴转”模式,需要在短短几天内完成踩点、写脚本、拍摄、剪辑等工作。白天我们跑遍矿区,从井口到车间,从宿舍到食堂,记录矿工作业的真实场景,常忙得顾不上吃午饭。晚上在办公室写脚本、剪素材,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大家疲惫却专注的脸。最紧张时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,困了趴在桌上眯会儿,饿了啃面包,浓茶一杯接一杯喝。剪辑到凌晨,大家突然有新的想法,就立刻围坐在一起讨论,忘了疲惫。专题片播出获好评时,所有辛苦都化作成就感。我知道这不仅是一部片子,更是给矿工兄弟的献礼。这段经历让我懂得,新闻工作虽累,却能记录珍贵瞬间,这份价值让所有付出都更加值得。
霍州煤电三交河矿宣传部 郭斌

今年7月份,我采访了开元官方网页版优秀共产党员张绪兵。初见时他掌心的老茧让我觉得故事肯定精彩,可聊工作时他只说“按规章来”“听安排”,采访陷入僵局。我转换话题和他聊孩子教育,他眼里瞬间有了光,说自己高考失利赌气下了矿,后来对孩子严格要求,直到大儿子考上华中农业大学,父子才和解。我在采访本上写下“因爱而生、从规而行”,他看后紧握我的手。趁他的话匣子打开的机会,我问怎么提升班组素质,他笑着说:“学习不能强制,得我做给他们看。”他讲自己偷学技术,在食堂跟老工人套话,班前会变着法提问,还自嘲从“救火队长”成了“培训讲师”。看着他憨厚的笑,我懂了基层管理者的用心。这次采访让我明白,要走进采访对象心里,才能挖掘出最真实、最动人的故事。
山煤国际霍尔辛赫煤业党群工作部 李俊杰

今年2月份,我到煤矸石处置站拍摄注浆充填素材。在注浆泵区拍摄后,回看照片发现角度太低,没呈现出最佳效果,我决定补拍。第二天我早早到现场,半蹲、侧立、甚至趴在冰冷的地面上,反复拍了十几次还是不满意。岗位上的张师傅打趣道:“拍来拍去都差不多,有啥不一样?”我笑着解释:“师傅,拍照得讲究角度、光线,要让读者看到设备的精气神,就像您操作机器时要精准控制参数一样。”后来我专注抓拍破碎机咬碎矸石的爆发力、制浆机搅起的灰浆漩涡、注浆泵推送浆液的脉动,直到每台设备都在镜头里活起来。拍摄结束时,胳膊又酸又疼,可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我心里很踏实。我明白好镜头是“再来一次”磨出来的,就像职工坚守岗位一样,容不得半点马虎,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交出满意答卷。
华晋焦煤沙曲一矿宣传部 王鹏林

今年是我过的第一个记者节,回望这一年,相机肩带在肩头压出的浅痕里,都藏着沙曲一矿的故事。最难忘的是今年夏天的迎新会。七月矿区的热风裹挟着煤尘味,还混着新工装的布料味。当一群年轻人踏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会场时,我立刻举起相机拍摄。镜头里他们好奇地打量四周,有的小声交流,眼底闪闪发光,满是对矿工身份的期待。有个小伙子摸了摸胸前的工牌,露出腼腆又自豪的笑,我赶紧按快门定格这一幕。那一刻我突然懂了,我记录的不只是他们的初来模样,更是代代矿工接力的朝气,是辈辈相传的希望。这一年里,我用镜头记录矿区点滴,每一张照片、每一段视频都是成长的见证,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份能传递温暖与力量的工作,未来我会继续用镜头捕捉更多基层的感人瞬间。
华晋焦煤明珠公司党群工作部 刘泽峰

入职两年来,我始终觉得镜头能传递力量,也用镜头记录着企业的发展,其中一部一线职工纪实视频的拍摄经历,让我至今难忘。为拍到真实场景,我凌晨三点蹲守在井口,寒风刺骨仍紧握相机,等待矿工下井,捕捉他们头戴矿灯、奔赴岗位的坚毅身影。我也曾顶着正午烈日,攀爬矿区制高点,汗水流进衣领蜇得皮肤火辣辣地疼,只为用延时摄影定格朝霞染红矸石山、晚风拂过煤仓的画面。拍摄中设备突然故障,我急得满头汗,幸好同事赶来帮忙。在狭窄巷道调整机位时,我弯腰侧身,胳膊被蹭得发红。可看到镜头里职工专注的神情、矿区的美景,所有辛苦都化成动力。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信,镜头里的每一个瞬间,都能成为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山西焦化新闻中心 梁江涛

至今记得站在焦炉顶部感受到的灼人热浪。七月正午,太阳像火球炙烤大地,我跟着王师傅巡检炉顶。盛夏的太阳本就毒辣,加上焦炉散热,炉顶温度超60℃,脚下耐火砖烫得我不停换脚,根本不敢久站。可王师傅很从容,他熟练地把红外测温仪插入看火孔,凝视屏幕后报:“1325度。”话音刚落,炭化室出焦,炽红的焦炭像熔岩涌出,硫质与焦煤的气息扑面而来,灼热又浓烈。几分钟后王师傅的工装全湿透,他抹把汗指着冷却的焦块说:“这些焦炭要成为炼钢原料,能为国家建设出力,这点热不算啥。”看着他黝黑的脸庞、眼中的热爱,我突然懂了,每块焦炭里都藏着焦化人用汗水与坚守铸就的赤诚,我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好他们对企业的责任与担当。
山西焦化铁运公司综合办公室 员智荣

作为铁运公司通讯员,今年汛期的防汛巡检工作让我终生难忘。连绵暴雨给铁路安全带来考验。在持续两天的降雨中,我跟着防汛小组奔赴一线。雨点砸在脸上生疼,我撑伞都挡不住,衣服很快被打湿。可巡检师傅们为方便干活,干脆不穿雨衣,只顾检查线路和排水渠。走到焦化厂道口,发现排水口被枯枝杂物堵死,雨水漫过铁轨。师傅们二话不说,跳进齐腰深的积水中,徒手拽出腐烂树枝,浑浊的泥水浸透工装,他们却没停手。我举着相机,手被冻得发抖,但仍努力稳住姿势拍下每一个瞬间。看着师傅们忙碌的身影,我终于懂了“岁月静好,只因有人负重前行”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用镜头和文字,把这些负重前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,让基层的坚守被更多的人看见、更多的人被铭记。
运城盐化新闻中心 薛杰斌

10月25日早上七点,我到盐湖区安邑海联超市采访产品展售情况。负责人杨巧娟正搭货架,她一边拧螺丝一边说:“节假日是我们的高考,得拿出最好状态!”我没急着拍,主动帮忙卸货,洗衣液、洗衣粉、皂块在大家手中传递,半小时就摆得整整齐齐。商场开门后人流涌来,我一边拍热闹场景,一边吆喝:“女士,洗衣液有活动!”“阿姨,这款内衣皂是爆款!”嘈杂环境里我扯着嗓子吆喝,还帮着发传单、安抚排队顾客,甚至骑车帮买太多东西的顾客送货。休息时,我才发现嗓子沙哑、喉咙疼。杨巧娟递来水说:“我们吃饭就十分钟,轮流去吃,怕错过客户。”五小时后活动结束,看着她手里厚厚的单据和笑容,我知道自己不仅记录了展售活动,更记录了平凡岗位的拼搏。
此时此刻
我们的同事还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
有人在新闻现场捕捉瞬间
有人在基层一线挖掘故事
无论你
正手握笔杆、还是扛着机器
我们都想跟你说一声:
辛苦了,亲爱的同伴!
记者节快乐!